2025京津冀优秀科普图书书目于9月29日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举办的发布会上正式揭晓,50部精品科普作品从近300部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献给公众的“科学大礼”。这一评选已连续开展三年,是京津冀科普资源协同发展的重要实践。 评选概况与核心标准本次评选由北京市科协联合津冀两地科技主管部门共同组织,历经三轮专家评审,最终确定50部入选作品,其中北京30部、天津10部、河北10部。评选标准涵盖三大核心维度:科学准确性:要求内容严格遵循科研定论,杜绝伪科学表述;内容创新性:鼓励结合前沿科技或采用创新叙事方式;公众可读性:强调语言通俗性与传播适配性,兼顾不同年龄段读者需求。 入选作品特色与代表书目入选图书覆盖基础科学、生命健康、科技应用、少儿科普等多个领域,呈现三大显著特征:1. 热点领域全覆盖: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航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作品占比显著提升。例如《圆梦天宫:中国空间站的科技探索之旅》系统梳理了中国空间站20余项实验成果,通过实验示意图与数据解析,将微重力科学知识通俗化;《基因编辑与人类未来》则结合30余位科研工作者的访谈,剖析CRISPR技术的伦理边界与发展方向。2. 科学思维导向:作品不仅传播知识,更注重科学方法培养。如《黑体辐射:一只会下物理金蛋的鹅》以趣味比喻解读基础物理原理,引导读者理解科学发现的逻辑;《山海折叠:青藏高原的生命史诗》通过地质演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联分析,展现跨学科思维方式。3. 全年龄段适配:既有面向成人的前沿科技读物,也有适合青少年的科普绘本。例如《一飞冲天:中国大飞机科普大书》以图文结合形式呈现航空科技,兼顾专业性与趣味性。 科普资源共享与后续举措为扩大科普覆盖面,京津冀三地实施多项资源共享措施:图书馆专区建设:北京城市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雄安图书馆获赠入选图书,设立科普阅读专区,通过线下借阅、主题阅读活动等形式服务公众;跨区域资源协同:三地已实现200余项优质科普资源共享,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累计访问量超50万人次。2024年联合举办120余场科普讲座、40余次巡回展览,直接参与公众超10万人;国际传播延伸:活动现场举行《这里是中国》英文版书模揭幕仪式,该书由中国画报出版社与中信出版集团联合出版,以图文形式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社会影响与行业意义此次入选书目不仅展现了京津冀科普创作的高水平,更推动了区域科普生态升级。数据显示,自京津冀科普协同机制运行以来,三地居民科学素养评分提升15%,青少年科普图书借阅量同比增长30%。同时,科普出版市场呈现良性增长态势,年均出版量增长20%,专业科普作家队伍规模已达500余人,为科普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