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并非真的不“香”了,利息税恢复有其特定背景和影响。2025年7月3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文表示,自2025年8月8日起(含当日)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对在该日期之前已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包含在2025年8月8日之后续发行的部分)的利息收入,继续免征增值税直至债券到期。以下是对该事件的详细解读:政策背景: 债券市场发展:2016年“营改增”时期,为吸引资金进入债券市场,扩大债券市场规模,我国对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后又将政策性金融债和其他金融债券纳入免税范围。截至2025年一季度,中国债券市场总规模达183万亿元,跃居全球第二,免税政策吸引资金、扩大市场规模的阶段性目标已实现,因此恢复征税具备一定条件。 财政压力凸显:2025年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0.3%,财政压力增大。恢复征收新发债券增值税每年可为政府带来一定的财政收入增量,有助于缓解财政压力,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对投资者的影响: 个人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取得的利息收入可适用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月收入10万元以下免征增值税的政策,所以普通个人投资者基本不会受到此次政策调整的影响。 机构投资者:金融机构自营业务按利息收入的6%缴纳增值税,资管产品(如银行理财、信托)则按3%简易计税。这将导致机构投资债券的税后收益下降,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能会重新审视资产配置策略,减少对新发国债的配置,转而通过公募基金等资管产品间接持有国债,或更多地转向信贷资产和同业存单的配置。对国债市场的影响: 短期影响:由于“新老划断”,老券因免税优势可能会引发抢购潮,市场需求提升会压低老券的收益率,而新发债券因需承担税负,其收益率可能上行,导致新老券利差扩大。 长期影响:从长期来看,政策调整令机构投资债券的税后收益率降低,可能会降低债券资产的相对配置价值,引导资金从债券市场流向权益市场等其他领域,对债市偏利空。但国债本身具有低风险、低资本占用与高流动性等优势,整体影响相对有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