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硕督狮子舞是一种兼具汉藏特色的传统舞蹈,2024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硕督狮子舞起源于清代中晚期,由当时的驻藏官兵传入,在传承过程中,当地百姓将热巴舞、锅庄舞等西藏特色民族舞蹈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独具高原特色的狮子舞,是藏汉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 表演特色硕督狮子舞表演时鼓点铿锵有力,狮子动作灵动,有腾挪、闪扑、跳跃、翘首等动作。其融合了汉藏两地表演特色,领头演员穿藏族服装,舞狮演员戴汉族面具。狮子跳跃时,第一个动作是向前走两步,再向后退三步,这一独特设计由第一代狮舞传承而来。 传承情况传承人:第四代传承人邓巴阿尼从13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狮子舞,投身狮子舞50余年,如今虽年事已高,仍通过“非遗进校园”等项目培养下一代舞者。第五代传承人洛松江村是邓巴阿尼的儿子,他接过传承接力棒,带着徒弟们打磨动作、修改配乐、细化编排。传承困境与措施:过去,硕督狮子舞面临着训练艰苦耗时、难以吸引年轻人等问题,传承后继乏人。近年来,通过“非遗进校园”、开设专门课程等方式,其传承体系日益完善,还改编舞蹈剧登上藏历新年晚会,到藏博会、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等地演出,让更多人熟知。 文化意义硕督狮子舞是藏汉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传承和推广狮子舞,有助于把民族团结的传统继承下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