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消费者投诉呈现总量显著增长、热点问题集中爆发的特点。根据中消协及权威媒体发布的统计数据,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投诉995,971件,同比增长27.23%,解决509,655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52亿元。以下从投诉结构、热点问题及消协应对措施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投诉结构特征1. 商品与服务投诉占比分化 商品类投诉占比54.34%(541,215件),同比上升8.79个百分点;服务类投诉占比40.84%(406,747件),同比下降1.56个百分点。这一变化反映出实体商品质量与售后问题仍是消费矛盾焦点,而服务领域投诉增速趋缓。2. 投诉性质分布 售后服务问题占比26.47%,仍居首位,但同比下降2.53个百分点;假冒、安全、虚假宣传问题比重上升,分别达8.32%、6.17%、5.89%。这表明随着市场监管加强,传统售后纠纷有所缓解,但新型欺诈手段(如直播售假)持续涌现。3. 具体商品与服务细分 商品投诉前五:服装(占比12.3%)、通讯类产品(11.7%)、普通食品(9.8%)、鞋(8.5%)、日用杂品(7.2%)。服装鞋帽类投诉同比上升4.2个百分点,反映快时尚行业质量把控不足。 服务投诉前五:经营性互联网服务(18.6%)、餐饮服务(14.3%)、培训服务(12.1%)、移动电话服务(9.7%)、远程购物(8.4%)。教育培训服务投诉同比上升3.8个百分点,与“先学后付”诱导贷款等乱象频发相关。 二、六大投诉热点及典型案例1. 老年消费陷阱升级 不法商家通过三种方式设局: 互联网诱导陷阱:以“走路赚钱”“免费领红包”诱导老年人点击免密支付,扣除高额会员费。 线下会销欺诈:在农村地区以“健康讲座”为名推销高价“三无”净水器,实际售价仅为市场价的1/10。 直播虚假宣传:将普通工艺品包装为“古董”,或宣称食品“包治百病”,某案例中老年人花费3980元购买的净水器实际价值不足400元。2. 私域引流营销乱象 商家通过短视频平台引流至微信等私域渠道交易,存在三大问题: 虚假宣传:某减肥产品通过微信群冒充成功案例,诱导消费者累计支付49,280元。 售后失联:购买农业机械后出现质量问题,商家拒接电话、无人售后。 售假风险:玉石直播间销售与实物差异巨大的商品,消费者被拉黑后无法维权。3. 农产品网购纠纷凸显 农村电商普及的同时,投诉集中在四方面: 虚假宣传:家禽重量、农机功率与宣传不符,如某案例中10只小鸡实际重量仅为承诺的1/3。 售后缺失:农业机械故障后无维修人员上门,某微耕机实际功率仅为宣传的71%。 检疫问题:网购家禽未附检疫证明或证书造假,导致无法养殖备案。 物流障碍:活体动物退货难,快递公司拒运。4. 玉石类直播间虚假宣传 投诉量同比激增42%,问题集中在: 货不对板:直播间展示的翡翠手镯与实物种水、颜色差异显著。 场外交易:诱导消费者脱离平台支付,收款后拉黑用户。 资质造假:部分商家伪造鉴定证书,甚至使用合成材料冒充天然玉石。5. 演唱会票务纠纷频发 投诉量逐月攀升,退款诉求占比超90%,焦点问题包括: 退票规则不合理:平台单方规定“不可退票”或收取30%-50%手续费。 主办方违约:临时取消演出却拒绝承担违约责任。 票务黄牛:高价转售门票后拒绝退款,消费者维权困难。6. 高温催生家电消费纠纷 空调配送、质量、售后问题突出: 配送延迟:高温期安装需求激增,部分品牌配送周期超过15天。 制冷缺陷:某品牌空调实测制冷量仅为标称值的60%,且散发异味。 售后推责:商家以“安装不规范”为由拒绝承担质量责任。 三、消协应对措施与建议1. 强化监管与平台责任 - 推动建立涉老消费重点监管清单,严查直播间虚假宣传、农村会销等行为。 - 要求短视频平台对私域引流内容设置显著风险提示,第三方支付机构对高风险交易弹窗预警。 - 电商平台需强制上传农资产品检疫证明,加强畜牧养殖类商品资质核验。2. 优化消费教育与纠纷化解 - 开展“短、实、新”防骗宣传,如通过社区讲座、短视频科普老年消费陷阱。 - 建立消费纠纷快速响应机制,如针对空调安装纠纷开辟“绿色通道”,72小时内解决。 - 推动演出行业制定统一退票规范,明确手续费比例及取消演出的违约责任。3. 推动行业标准与政策完善 - 建议出台《网络情感陪伴服务规范》,明确准入条件、计费标准及个人信息保护要求。 - 呼吁立法规范预付式消费资金监管,防止月子中心、培训机构“跑路”。 - 修订《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办法》,新增回访问效机制,提升投诉处理效能。 四、消费者行动指南1. 警惕私域交易风险:避免脱离平台支付,优先选择“担保交易”方式。 2. 保留关键证据:对直播宣传内容、商品详情页进行截图或录屏,索要正规发票。 3. 善用维权渠道:通过12315平台、消协官网在线投诉,必要时联合其他消费者集体维权。 4. 理性对待促销:对“零元购”“免费赠送”等活动保持警惕,核实商家资质。2025年上半年消费投诉数据揭示了传统消费痛点与新业态风险交织的复杂局面。消协组织需在加强监管、完善规则的同时,推动社会共治,引导消费者提升风险意识,共同构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