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持平,环比上涨0.4%。这一结果主要受食品价格同比下降1.6%的拖累,同时非食品价格上涨0.3%形成对冲,反映出当前经济运行中供需关系的结构性特征。 一、数据构成与核心驱动因素1. 食品价格深度调整 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下降0.8%,直接拉低CPI约0.21个百分点。具体来看,鲜菜价格同比降幅扩大至7.6%,主要因上年同期高基数叠加夏季蔬菜集中上市;猪肉价格同比下降9.5%,反映生猪产能过剩周期的持续影响。不过,鲜果价格同比上涨2.8%、水产品价格上涨3.4%,部分抵消了食品价格的下行压力。值得注意的是,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2%,弱于历史同期均值,显示供给端调控成效显著。2. 非食品价格结构性分化 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5%,成为支撑CPI的重要力量。暑期旅游旺季推动飞机票、旅游、宾馆住宿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7.9%、9.1%、6.9%,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21个百分点。工业消费品价格则呈现“能源领涨、耐用品企稳”特征: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交通工具用燃料价格环比上涨3.5%,带动能源价格环比上涨1.6%;而燃油小汽车和新能源小汽车价格结束连续5个月下跌,转为持平,反映以旧换新政策逐步显效。3. 核心通胀持续改善 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8%,涨幅连续3个月扩大,创2024年3月以来新高。这一趋势与扩内需政策效应释放密切相关:家用器具、文娱耐用消费品等升级类商品价格环比上涨0.5%-2.2%,金饰品和铂金饰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7.1%和27.3%,反映消费结构升级与避险需求并存。 二、经济背景与政策作用1. 宏观政策传导效应显现 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4%,为消费复苏提供基础。针对物价低位运行,政策端通过“以旧换新”“家电下乡”等措施提振需求,同时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规范煤炭、钢铁等行业竞争秩序,推动PPI环比降幅收窄0.2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明确表示,下半年CPI有望在政策支撑下低位温和回升。2. 国际环境与产业调整影响 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导致部分出口导向型工业品价格承压,7月PPI同比下降3.6%,但环比降幅收窄至0.2%,显示“反内卷”政策对光伏、水泥等行业的价格修复作用初显。国际油价同比下跌9.0%,通过能源链条向CPI传导,叠加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对建材需求的抑制,形成物价下行压力。3. 城乡差异与民生影响 城市CPI持平,农村CPI下降0.3%,反映城乡消费结构差异:农村食品消费占比更高,鲜菜、猪肉价格下跌对农村居民影响更显著。不过,服务价格上涨对城乡居民的普惠效应逐步显现,如家庭服务价格同比上涨2.2%,显示生活性服务业需求回暖。 三、未来趋势与政策展望1. 短期支撑因素 暑期旅游旺季延续、中秋国庆假期临近,服务价格有望保持韧性;以旧换新政策加码(如汽车、家电补贴)将进一步稳定耐用品价格。技术性因素方面,下半年CPI翘尾影响减弱,预计对物价下拉作用逐步消退。2. 潜在风险点 房地产市场调整仍在持续,可能通过建材、家电等产业链向CPI传导压力;若出口转内销规模扩大,部分工业品价格竞争加剧或压制消费端通胀空间。此外,全球原油市场供需博弈、地缘政治风险仍需密切关注。3. 政策工具箱储备 针对物价结构性问题,政策端或采取组合措施:一是扩大消费补贴范围,重点支持绿色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升级类消费;二是深化产能治理,通过行业自律规范低价无序竞争;三是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完善猪肉、蔬菜等储备调节机制。总体而言,7月CPI数据表明经济运行在“低通胀”区间企稳,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但基础尚不牢固。未来需在扩大内需、稳定外需、优化供给结构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物价向合理区间回归,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环境。
|
|